【西方罗曼】强制,乙女,1v1_【杂谈】白人男性精英、Sterling的现实原型、欧美强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杂谈】白人男性精英、Sterling的现实原型、欧美强权 (第1/6页)

    

【杂谈】白人男性精英、Sterling的现实原型、欧美强权



    本章与故事情节无关,只是讲述一些个人经历、情感经历、思想文化杂谈,虽然与创作过程、故事主题紧密相关,但只对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君们完全可以跳过!

    一   ·   白人男性精英与《美国杀人狂》

    两周前和一个数学系的学长说起《纽约客》这个故事,我向他讲完故事梗概后,他沉思片刻,问我是否看过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American   Psycho《美国杀人狂》。我说没看过,不过贝尔向来擅长挑剧本。他推荐我去看看,说这部电影探讨了许多我感兴趣的主题——toxic   masculinity(有毒的男性气质)、男性间的恶性竞争、nihilism(虚无主义)、materialism(物质崇拜)、名牌与价格标签下的空虚灵魂、rou体与authentic(本真性)人格的割裂。虽然是男性视角的叙事,但对于理解21世纪的“两性困境”很有帮助。

    昨晚我们终于看了《美国杀人狂》,从主题上来说,确实与学长描述的一致,很推荐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观看。这里不剧透,但电影采用了一种黑色讽刺的手法。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纽约。男主人公Patrick   Bateman是华尔街某投行的M&A并购部的VP(副总裁)。他会和一群VP们沉迷于攀比谁的名片设计得更精致(尽管所有人的名片上都错拼了“Acquisitions”(并购的购)这个词,足见他们的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他恐同,却在性交时只盯着镜子里的自己,从不看他正在“使用”的女人。他出场介绍自己时,会首先报出自己豪华公寓的地址,而非自己的姓名,即便后者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识别特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被标签化、品牌化、肤浅化、表面化,而真正的个体性、本真性则被彻底抹除。

    电影改编自Bret   Easton   Ellis的同名小说,我借到了这本书,目前在读。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有两句话,我认为精准地点出了主题:

    “There   is   an   idea   of   Patrick   Bateman,   some   kind   of   abstraction,   but   there   is   no   real   me,   only   an   entity,   something   illusory,   and   though   I   hide   my   cold   gaze   and   you   can   shake   my   hand   and   feel   flesh   gripping   yours,   I   simply   am   not   there.   My   self   is   fabricated,   an   aberration.   I   am   a   non-contingent   human   being.   My   personality   is   sketchy   and   unformed.”

    (Patrick   Bateman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抽象的存在,而不是真正的“我”。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只有一个虚幻的躯体,一个幻象。即便我掩饰我冰冷的目光,即便你可以握住我的手,即便你能感受到我血rou的触摸,但我其实并不在那里。我的自我是被人为建构的,是一种偏离常规的存在。我是一个无依无附的人类个体,我的个性模糊不清,从未成型。)

    “There   wasn’t   a   clear,   identifiable   emotion   within   me,   except   for   greed   and,   possibly,   total   disgust.   I   had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