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_分卷阅读54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46 (第2/2页)

r>


    最主要的是蜀郡的盐质量非常之高,并不亚于海盐。而巴蜀之地人工便宜,哪怕加上了运输成本也要远低于从齐国进口。



    有了这层看得到的经济利益在,秦国诸卿对于李冰才存有几分容忍。



    而且李冰比起同样建造水利工程的郑国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他是蜀国蜀郡的郡守,作为郡守,他对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造有更大的自由权。



    因此秦国中央虽然有不少人对于蜀郡的工程建造有些看法,但此前吕不韦派人经过调查以后认定李冰的制造节奏是正确的,秦昭襄王更是信任这一位由他一手选拔而出的蜀郡太守,因而可保李冰的节奏不乱。



    在一期工程完工两年后的现在,李冰重新递交了二期工程的申请书。



    如今的都水监早就不是吕不韦刚刚建立时候的小部门了,在两大工程基本完工后,该部门的地位便水涨船高,吕不韦更是因此一举被抬为太子太傅可配饰入朝参加大朝会。



    而原本的监长之位便由他的独子继承。



    当然,吕安是正正经经通过考试路线考进去的,秦国可不兴父传子那一套,而现在灌县口二期工程的批复就压在了他的身上。



    而之所以这份批复自抵咸阳后久久未被批准便是因为李冰的一整套说法过于惊世骇俗。



    申请书上所写便是他打算营造一可以分水的工程以及一可以自动拦截岷江砂石的工程。



    前者不算什么,关键是后者。



    按其公文之上所书,他不造堤不造坝,而是以水流的自我旋转将砂石甩出。这种建造方式简直闻所未闻,也因此文书抵达都水监后便掀起了轩然大波。



    灌口的排淤情况和关中平原的水渠不同,关中平原主要排泥沙,不过是极小的颗粒,麻烦点在于数量太多。而岷水自山麓而来,其所携带的均是山上石块,若遇到暴雨大水时节,其所裹挟而下的石块大小堪比牛犊,再坚固的堤坝都挡不住这样的石块撞击,这也是此地区建水利的难处。



    关于治石,此前李冰递交的一期计划是利用坚硬的玉垒山来抵挡落石,但在河道贯通后他便发现其不可行,他们在玉垒山所开凿的河道口狭窄,平时倒也罢了,雨季的石块太容易将河道口堵住,若是来不及将石块掏走便会堵塞,反而致使河水倒灌。



    这种情况下李冰却说可以利用河水本身的力道以及地势的阻碍人为制造水激烈而有规则地翻滚,以此力卷起巨石,将之抛出河道,匠人们着实难以相信。



    副监以及一干提供参考意见的工匠都认为此举不可能可行,而吕安却是在细细研究后觉得其拥有可行性,双方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于是吕安拍板决定在咸阳借用水势建造一个类似的小工程,如果可行那就批下去。



    李冰将工程图绘得很清楚,也竭力将原理讲明白,而吕安本人更是曾经和他交流过这方面的想法,因此他大概知晓其原理,是以实验工程的建造进展颇为顺利。



    事实上吕安等人要实验的其实就只是需要证明水流连续触壁后是否会造成水道的环流,以及当其流速足够高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能够将砂石在固定的位置甩出这一点而已。



    这场源自都水监的小争论很快就发展成为了上达圣听的大事件,闷了一个冬天没搞事的文武百官并赢氏宗族纷纷表示想要围观,异人特地给他们派来了一千役夫供他们破土实验。



    于是等开春后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