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 (第3/8页)

地。

    上次310年10月至311年正月屯兵江西,和这次屯兵葛陂,表明石勒是想以汉沔或江淮之间为根据地的。可是,这是否合适?

    首先,从适用性上来看。江淮和江汉间的气候水土,北方士兵不能适应,特别是石勒手下的胡族士兵,水土不服造成军中瘟疫流行,很多士兵病死。石勒在这里屯兵两次,均遇到了这种情况。

    其次,从用兵上来看。南方江河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与南方士兵在水上打吃亏不小。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江汉、江淮是逃到南方的西晋遗老遗少政权的门户所在。俗话说穷寇莫追,石勒两次来南方,琅邪王司马睿两次都集结大军死命抗击,部队在拼命之下迸发出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中原地区有匈奴刘汉的数支方面军,中原大局还未定,犯不着他石勒在此消耗拼命。

    江汉、江淮地区均不可作为据点,那么目光就只能瞄向北方了。北方哪里合适?一次大调研、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决定了石勒的选择。

    312年2月,南方逢春季大雨,间间断断的下了三个月不止,时疫流行,粮草又不济,石勒军中饿死、病死者大半。偏安南方的司马睿又派扬威将军纪瞻,率南方大军集结于寿春(安徽寿县),随时准备与这帮南犯的羯胡侵略军拼命。

    军情紧急,石勒召集部下商讨对策。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生死存亡的战前会议,与会者都会分成投降派、死守派、主战派三派。这次也不例外。

    投降派:右长史刁膺,他主张投降南方的司马睿,等司马睿退兵后,再图他计。

    长史,秘书长,文科生右倾投降主义者多,一如当年赤壁之战前劝孙权投降的张昭之流,也如当今的中国足球队。听君一席话,如同一席废话,石勒听后笑了笑,懒得应答。

    死守派:中坚将军夔安,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骑之一,绝对的死党,建议把军营移到高地避水,坚决死守。

    中坚将军,防守意识根深蒂固,跟意大利足球队一样。石勒听后,笑他保守。

    主战派:支雄,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骑之一,孔苌,石勒起家的后十骑之一,也都是石勒的死党。两人连同三十多员将官建议,趁纪瞻的大军立足未稳时,他们各领敢死队三百人,分路乘船夜登寿州城,搞个闪电突袭,然后在今年破丹阳,定江南,活捉司马睿。

    这是一帮胆汁质人群,左倾冒险主义,如果战有把握的话我早就出战了。石勒不赞同盲动,但对这种荷兰足球队式的进攻精神表示赞赏,各赐予支雄、孔苌铠马一匹,以嘉其勇。

    诸将提的这些计划,不是左倾就是右倾,大帐中还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他知道,石勒最后肯定会征求他的意见。因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版权拥有人,就是他祖宗。

    此人就是汉人张宾,张良的后代。果然,石勒最后把目光扫在张宾的脸上: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张宾胸有成竹,首先指出不能投降,这点已是大家的共识,不需解释。然后指出进军江淮的错误,原因同前文分析。最后指出:如果退军,晋南方军队不会追击,因为司马睿本来就是想偏安南方,把人赶走就行了。我们的根据地,在北方。

    分析一下北方各地的形势,关中、并州、幽州均有西晋比较强劲的残余势力,匈奴刘汉的其他方面军也均对这些地方虎视眈眈,不适合我们立足。因此,我们要去的地方只有一个。

    邺。邺城,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地势险要,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若北据邺城,定能据势争天下。

    一席言毕,全场鸦雀无声。沉默,代表赞同,代表敬佩,也代表对自己短视的反思。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204年,曹cao破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魏公、魏王。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昌,实际政治中心是邺城。自此之后,邺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除曹魏外,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

    石勒依张宾之计,回军北上,一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