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三章 羯匈火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羯匈火拼 (第5/8页)

三制”战术运用的驾轻就熟。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第9兵团10万人马对阵8万联合国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按照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计算,这10万人马按照“三三制”战术展开,将会覆盖多么恐怖的一片区域?难怪会给联合国军造成志愿军在打人海战术的错觉。

    1951年的雪马里围歼战,以刘光子为组长的3人战斗小组,巧妙配合,一举俘获了63名英军。同样是3人战斗小组,上甘岭战役中,12军31师91团5连得班长李峰,带领胡修道、滕士生2名新兵组成3人战斗小组,击退了美韩联军41次进攻。

    “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直到对印自卫反击战,这个法宝仍没有丢,并创造出堪称巅峰之战的佳绩。

    1962年11月18日凌晨,55师63团3营9连士兵庞兴国,在激烈的追歼战中,发现一股印军逃窜,径直追了上去。由于追的太猛,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独自摸索前行中,庞兴国又遇到同样与部队失散的6班战士冉福林、王世军、8班副班长周文轩,4人一合计,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战斗小组,庞兴国被选为小组长。战斗中周文轩走丢,这个战斗小组成了真正的3人组,战绩?

    击毙印军7人。击毙人不多?他们深入印军纵深达8公里之远,与多达200余人的印军作战5次,摧毁敌军炮兵阵地2个,缴获火炮7门、汽车2辆、推土机2台、电台4部,占领制高点上的榴弹炮阵地一个,为我军后续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另外,这个战斗小组还留下了至今流传在网络上的那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豪情万丈、战意爆棚,与“虽远必诛”一样振聋发聩!

    三角是最稳固的,也是最灵活的。“三三制”战术,如今已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常见步兵班组突击训练科目,其意义如果仅仅是从战术安排角度看,古今与其齐名的战术并不少见,譬如戚继光戚家军的“鸳鸯阵”。其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它是毛爷爷军事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它的存在能最大程度的武装我军指战员的头脑,保证高昂的战斗意志力,从而铸造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

    而毛爷爷军事思想中,也有四处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大规模的群殴,最怕的就是腹背受敌。

    回过头来再看石虎,他自己却选择了背腹受敌的打法。士兵们前面正与对方面对面打的难分难解,后面突然一阵尘土飞扬、箭如飞蝗,一时不知道杀过来多少人,战斗意志能不崩溃?

    刘曜一战把二杆子石虎打跑,重拾信心,加上对上次洛阳之行懊悔不已,随即乘胜率兵南下,二次杀向洛阳。

    后赵洛阳守将石生,一边率军死守,一边向石勒报警。石勒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是否亲自驰援洛阳。

    各大臣意见不一。

    铁哥们程遐的意见是,“不可亲动,动无万全”。

    另一铁杆徐光,则力主石勒亲自率军出击(定天下之计,在今一举)。

    石勒有些犹豫,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人,决定听听他的意见。

    此人,不是他的第一谋士张宾,而是个和尚。

    佛图澄。佛图澄,西域龟兹人,晋怀帝永嘉4年(310年)来到洛阳弘法,时年已79岁。石勒与其相识后,对其非常敬重。

    此僧人有两个绝招:一是用麻油掺合胭脂,涂在手掌中,千里之外的事物,他能从手掌之中看到。

    另一绝招,是能通过佛塔上的铃音来断定事情的凶吉,灵验率极高。

    见到佛图澄,石勒说明来意。老僧双目紧闭,沟壑纵横、山核桃一样的面部皱纹微微颤动,细聆佛塔相轮上的铃声片刻,突然瞠目:铃声告知--“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当。”

    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大军若出,必擒刘曜。

    灵验不灵验?不看广告看疗效。

    佛图澄为石勒精神上打了一剂多巴胺、内啡肽,石勒立即亲自率4万人马,进援洛阳。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变得淡定而理性,路上,石勒为部下分析了一下当下形势,对刘曜而言:

    上策:陈重兵于成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