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第5/7页)
跟不上,那就麻烦了。不如以轻骑兵奔统万城,对方守军见咱们步兵没到,看架势不像攻城的样子,肯定会放松警惕,我再设法诱其出战,消灭其守城的有生力量,城自然也就破了。 这个计划属跨河长途奔袭,有一定冒险性。但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冒险也值得。 战局,会像拓跋焘预测的一样吗? 427年6月,拓跋焘率3万轻骑兵奔至统万城,分兵埋伏于城外深谷之中,以少数骑兵至统万城下诱战。 夏军一开始坚守不出,拓跋焘退军示弱,另外派5000骑兵在城外掠夺夏人口。 夏主赫连昌在统万城内坚守一段时间后,盘算着北魏粮草将尽,而且未见北魏步兵,亲率步兵、骑兵共3万出城出击。 你可终于出来了! 拓跋焘等的就是这一刻,他佯装撤退,夏军分两路追击。拓跋焘等夏军被完全诱致远离统万城时,准备回军攻击。 不凑巧,正好碰上大风天,西北风沙多,北魏军逆风作战,十分不利。 逆风?我可变成顺风。拓跋焘马上分出两队精锐骑兵,分成左右两路绕到夏军主力身后。此时,北魏军成了顺风。 北魏骑兵人数占优,机动性强,旷野作战更利于骑兵的冲杀,夏军大败。 赫连昌来不及逃入统万城,慌忙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与北魏军对峙于长安的赫连定,得知统万城被破的消息,觉得再对峙下去已无任何意义,也赶忙逃亡上邽。 统万城都保不住,何况无险可守的上邦。428年,北魏攻上邽,赫连昌被生擒。 4年后,也就是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部族俘虏。赫连勃勃创建的大夏国,至此国亡,仅存24年。一个靠暴力起家而无文化滋润孕育的国家,是存活不了多久的。 北魏大军进入统万城,皇宫富丽堂皇,超乎想象,拓跋焘大发感慨: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怎能不灭亡!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你拓跋家当年灭人家刘卫辰满门是为了什么?刘勃勃不建统万城,你就不来攻击大夏了?灭国就灭国,毕竟成王败寇、弱rou强食,但灭了人家国,再站在道德至高点上胡喷一顿,就显得不那么厚道了。 拓跋焘在统万城设置统万镇,留征南大将军拓跋素镇守,自己率军东还。 第三节马踏漠北 攻占夏都统万城后,北魏势不可挡,加快统一北方的步伐。最大的北患就是柔然,北魏先后13次对其用出兵,其中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 429年4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然后兵分两路合击柔然。 西路军由司徒长孙翰率领,向大娥山方向进军。 东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由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方向进军。两路大军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轻骑突袭,一直是拓跋焘的拿手好戏。429年5月,西路军进至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时,拓跋焘命令舍弃辎重,每名轻骑备两匹马,直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 北魏大军突然出现在柔然面前,柔然军民来不及抵抗,纷纷溃逃,牛羊牲畜也惊骇奔散。 429年6月,拓跋焘率军沿栗水西进至菟园水(今图音河),至此,到了如今的蒙古国境内,已经离开北魏首都平城有三千七百多里。 拓跋焘将北魏军队分成几路,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宽5000里,南北纵深3000里的地域追击柔然,俘斩柔然军甚众,缴获战马甚多。 之后,拓跋焘沿弱水西行,进军至涿邪山(约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 墙倒众人推,原附属柔然的高车族等部落纷纷倒戈,投降北魏,逆袭柔然,前后投降北魏的有30余万。 429年7月,拓跋焘率军东还,至黑山,修养生息,将缴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及其他财物分赐给远征军将士。 柔然大檀可汗遭惨败,忧闷而死,其子继位,号敕连可汗。 429年8月,拓跋焘又派万余名骑兵奔袭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东南),东部高车部亦纷纷投降北魏。 429年10月,拓跋焘班师回首都平城,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