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一章 士相之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士相之争 (第6/7页)

  国之栋梁,受如此轻慢,刘牢之渐渐的对王恭心生不满,直至怨恨。

    司马元显就像无间道中的阿孝,施展离间之术。他派北府旧将高素,找到刘牢之,一句话,就令刘牢之改变了立场:

    “倒戈王恭,事成后,他的位置你来干!”突破上升天花板、实现阶级跨越,对雄心勃勃的男人的诱惑力之强,可以想象。

    当时,荆州军已攻入江州,在白石大破司马尚之的中央军,桓玄率军进至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逼近京师建康,朝野震动。

    生死存亡之刻,刘牢之突然宣布---率本部北府兵反正,拥护中央,回军攻打王恭。

    主将火线反正,王恭猝不及防,狼狈出逃投奔桓玄,半路被擒获,押送至建康斩首。

    王恭被斩,刘牢之率北府兵和中央军进军至新亭。

    新亭、白下,一南一北两军垒,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荆州军见同盟的豫州军覆没,北府兵反正,军心开始涣散。

    荆州军毕竟历来强悍,司马元显也没有把握必胜,工作以搞和谈、瓦解为主。司马元显以朝廷的名义,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江西省长),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行政中心在襄阳,湖北、河南各一部分),桓修为荆州刺史,殷仲堪为广州刺史。

    这个任命文件,耐人寻味,挑拨意十足。桓玄、杨佺期由厅级干部一跃成为省部级大员,还是封疆大吏,自然十分满足。但,殷仲堪由第一强藩的荆州调任广州刺史,显然是遭贬,勃然大怒。

    代替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的桓修,又是何人呢?

    桓修,桓温弟弟桓冲的儿子,也就是桓玄的叔伯兄弟,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在中央任职。

    不久,桓玄、杨佺期、殷仲堪回过味儿来,又在浔阳重新结盟。对,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今江西九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看老王的书,可时不时的重温文学经典。

    一看三人又要造反,朝廷不得不又重新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

    团伙内部裂痕的根源,从来不是分赃不均,而是心理失衡。桓玄、杨佺期、殷仲堪三人矛盾重重,开始互不信任。

    对桓玄来说,荆州是我们桓家发家的地方,是记载着桓氏辉煌与荣耀的圣地,只有我们桓家,才有资格做荆州之主!

    399年12月,荆州发大水,殷仲堪开仓放粮赈灾。危急时刻,人家都是雪中送炭,桓玄却雪中送屎,他趁机率江州军队突袭了荆州屯粮之地巴陵(湖南岳阳)。

    对,就是《岳阳楼记》中的巴陵郡。“庆历二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再说一遍,看老王的书,能温文学经典。

    军粮没了,殷仲堪只能用芝麻给士兵们充饥。芝麻这玩意儿,少吃还挺香,补肾治白发,但常吃就跟天天喝崔字牌小磨香油似的,谁也受不了。

    无奈之下,殷仲堪向雍州刺史杨佺期求援。

    杨佺期的回复,耐人寻味:既然军粮没了,江陵(荆州治所)也没必要守了,你,率军到我襄阳来,咱们一起防守吧。

    粮食没了,就放弃领地,与手足长疮就砍掉手足何异?殷仲堪当然舍不得荆州,他给杨佺期的回复更有意思:江陵最近筹备了足够的军粮,你只管派援军过来。

    杨佺期信以为真,率军来救江陵。结果,到了之后发现,江陵除了每天能供应点米汤,啥也没有。

    连芝麻都吃完了。

    杨佺期暴跳如雷:骗子!这下完蛋了!

    说是军队,其实都是一个个血rou之躯的人组成的,人得吃饭,没饭吃骗援军来又有何用?仅是壮壮胆给点心理安慰?还是临死前拉上个垫背的一起灭亡?殷仲堪秘书出身,打仗是外行,脑回路也真是清奇。

    桓玄可不管这些,率军攻击,击杀杨佺期。至于殷仲堪,毕竟曾经是好友,桓玄赏了他个自行了断。

    桓玄终于实现了他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