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一次宣示正统的北伐 (第4/5页)
。萧宏之所以想到这一招,是因为这个陈伯之,二五仔履历太丰富。 陈伯之,原是南朝人,生于济阴睢陵(今江苏睢宁),军事能力突出,但叛变履历丰富,先是叛齐归梁,又叛梁投魏。 501年,萧衍为兄报仇起兵反齐,率义军攻郢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齐废帝萧宝卷任命陈伯之为豫州刺史,占据寻阳(今江西九江)抵御义军。萧衍攻下郢州,为招降陈伯之,采用了利诱威逼双管齐下的手段: 一是找到陈伯之的老上级苏隆之,派他劝说陈伯之投降,告诉他如能归附,就封为安东将军、江州刺史。 二是趁其犹豫时,率大军抵达寻阳城下,逼他投降。 双管齐下之下,陈伯之叛齐归梁。 萧衍任命陈伯之为镇南将军,令其率军追随自己一道攻击建康。当大军围困建康城时,萧衍却发现,陈伯之这小子立场不坚定。 因为,每当有投降的人从城中出来,陈伯之就把人叫到一边,小声地探问城中的情况。 对付这种人,必须连哄加吓,胡萝卜加大棒。萧衍怕陈伯之再有反复,召他来煞有介事的一阵忽悠:听说城中人对你投奔我一事非常恼火,要派刺客来杀你,兄台务必要小心。 陈伯之将信将疑。正犹豫间,刚从建康城里出来投降萧衍的原南齐将领郑伯伦找上门来:城里人对你很恼火,想写信引诱你去投降。一旦投降,就要剁下你的手脚;若不投降,也要派刺客杀你,兄台务必要做好防备。 回头草看样是吃不成了,陈伯之由是完全放弃了临阵倒戈的念头,竭力协助新主子萧衍平定建康,成为南梁的征南将军,仍回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镇守。 当然,这个郑伯伦也是萧衍派来的。萧衍对付陈伯之,完全跟哄骗小孩子一样,为何? 因为,陈伯之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却是个半文盲。这位老兄大字不识几个,公文书信只能看个大概,需要身边的秘书班子帮忙处理公文、决断政事。秘书班子成员主要有:邓缮、戴永忠、褚緭、朱龙符等。 权力一旦因能力不足而下放,下面的人就容易借机胡来。秘书(长流参军)朱龙符仗着与陈伯之同乡,陈伯之又不明下情,就借机干了些见不得人的贪腐妄为等勾当。 放任管理肯定不行,萧衍得知后,写了封亲笔信,特意由陈伯之儿子陈虎牙送来,陈述朱龙符罪状,让陈伯之予以处罚。为加强管理,萧衍又派人取代邓缮江州别驾的位子。 这是砸我们饭碗啊!朱龙符、邓缮等人遂撺掇陈伯之叛梁。朱龙符是陈伯之同乡,邓缮救过陈伯之的命,加之南梁当时国库空虚闹饥荒,大老粗陈伯之经不住手下人撺掇,率众叛梁投魏。 立场反复的人,能做一次吕奉先,就能做第二次、第三次。萧宏决定再次策反陈伯之。用什么策反? 用笔。 人缺什么,就崇拜什么。陈伯之半文盲,自然崇拜文人和好文章。恰好,萧宏本次出征,带了个大笔杆子在身边。 丘迟,参谋、秘书(谘议参军、记室)。八岁能文,诗文辞采逸丽,钟嵘的诗歌评论专著《诗品》曾专门收录其文并予以评论: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故当浅于江淹,而秀于任昉。 《诗品》评价了丘迟的诗,丘迟最擅长的,却不是诗,而是另一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一种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本次进攻寿阳,在萧宏的授意下,南朝骈文之不朽名篇、历史上著名的劝降书《与陈伯之书》诞生了。劝降从晓之以大义、动之以真情两个方面入手,文辞委婉,情理兼备,切中要害。 陈伯之半文盲,秘书读给他听,越听越受触动: “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这种危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家乡江南的风物,历历在目,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