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5章:大基建战略 (第2/3页)
何处来? 住从何处来? 再看官府困境。 赈灾粮不够,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粮食? 重建速度太慢,是因为工人不够。 匪患频发,是因为挨饿受冻活不下去,才落草为寇。 李长安不断向下发散思路。 再看一眼最后一行写的“未来发展方向”。 脑袋里隐隐有什么东西正在萌生。 正在一点一点从记忆深处钻出来。 轰嚓! 李长安的目光集中在了“未来发展方向”这六个字上!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大工程……解决百姓劳作问题……” 李长安迅速在一张纸上写道, “三府之地既已满目疮痍,切不可因循守旧,仅恢复原貌不足以根治三府之病症。” “因立足长远,结合三府具体情况,趁此机会,重新梳理南部三府民生命脉,建立支柱产业。” “以赈灾之银,兴建民居民房、道路桥梁,而今三府百姓大多赋闲,可征召百姓参与兴建事宜,付之以银钱。” “三府匪祸,皆因饥寒交困所致,可就地招降,从事劳作,亦可收获银钱。” “此法可解官府劳役不足之困,亦可以工代赈,激励百姓生产之事。” “所有道路桥梁应让工部重新规划,水利土木之事不可随意对待,应以五十年之用为准。” …… “另赈灾粮杯水车薪,当以官府名义统一购粮商之米面。” “商人逐利,本性而已,可允许粮商有一定赚利,但若因利忘义,大发灾患之财,当诛之!” “米面食粮皆民生命脉,岂容商人从中渔利?” …… 李长安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但因为对南方三府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实在无法因地制宜,只能暂时提出大体框架。 最后写完,在右下角署名,交给了一旁的知事。 “忠勇伯可在府城多留几日。”知事对李长安说道,“三日之内,户部便会确定好名单。” “届时一同前往南部三府。” “多谢知事。”李长安颔首。 “忠勇伯客气。” …… 此番集议并没有想象中的热火朝天,所有人都想借此机会一步登天,谁还会和其他人讨论? 每个人都绞尽脑汁,不敢有半点怠慢。 集议结束, 赵兴拿着收拢好的见解对策,回到书房,开始一张张翻阅。 这么多主理一方事务的官员,竭尽全力想出来的法子,也许能找到一两个亮眼对策也说不定。 可是很快,赵兴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恰逢千里传音符有了动静, 是远在京城的户部员外郎刘大人。 赵兴无奈汇报道,“刘大人,实在不是下官抱怨。” “明明只是见解对策,非要引经据典,恨不得每一句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