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三章,崔秀兰、晚餐(求订阅) (第4/10页)
更是痴迷于中医。 因为她知道,只有学会中医,长大以后,家里人生病了,她才能给家里人治病。 不像现在,她meimei生病了,她却无能为力。 “老伯您好,这些药草您打算怎么卖呀?” 张宛童很开心,只不过她刚说完,两手放到口袋里,空空如也,心里顿时尴尬了起来。 崔秀兰没发现这些,只是说着价格,表示便宜卖,只需要九毛钱就可以了。 一旁的周济民,自然瞧见了张宛童的窘态,连忙开口道: “宛童姐,我来付钱吧。” 他拿出一张一块钱的纸币,对崔秀兰道: “小meimei你好,不用找了,我想跟你说件事,你看看行不行?” 接过钱的崔秀兰,喜滋滋地点头应着,就听到周济民说,他meimei是学医的,往后每周会进山挖一次药材,到时候希望她能帮忙带着她一起挖药材,问她行不行? 这件事,崔秀兰很不想答应,扭捏为难地低头不语。 周济民哪里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啊。 连忙又说道: “我看你跟你爷爷应该经常采药,对附近的山林都很熟悉,只是希望你们能做个向导。当然,我们会支付你酬劳的,每次采药都支付你三毛钱,好不好?” 别以为三毛钱很多,其实一点都不多。 只要能让小金鱼学到东西,三毛钱多吗? 反正在周济民看来,是真不多。 毕竟崔秀兰和她爷爷经常去采药的地方,肯定是药草生长旺盛的地方。 甚至,很多地方是她们家秘密的药草园呢。 学习中医需要前辈领路,才能走得快走得更远。 挖掘药草也是一个道理。 虽说现在这个年代,有很多药店都有药材出售,没必要进山深山老林去采药。 但,正所谓知易行难,没有经历过,怎么知道这条路会有多难呢? 在古时候,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第一步就是要和师父上山采药,去药农药商那里收药,还要动手炮制药材。 同时,还要背诵中医启蒙的各类书籍,比如《药性赋》、《中药四百味》、《濒湖脉诀》、《汤头歌诀》、《雷公炮炙论》等等。 小金鱼没有背诵这么多,因为她直接背诵中医基础理论这本厚厚的书。 里面就囊括了药性赋等诸多药理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一个认药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且有枯燥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五到十年,等差不多知道鲜药、生药、干药、炮制药的形态和种类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而小金鱼现在就是在这个阶段当中。 张宛童培养小金鱼,就是差不多参照她小时候的流程来培养小金鱼的。 固然,小金鱼的药材过程不会很长久,但认知药草的过程,注定不会很短。 要知道,光是本草纲目这本书里面,明朝就已经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草,到了清朝又增加了七百一十六种中药。 建国后的中药大辞典,收录的中药种类达到五千七百六十七种,其中植物药有四千七百七十三种,其他的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等等。 光是要记住这些药草的名字,就能脑袋炸裂,更别说还要记住其中的药性、病理等等了。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才是小金鱼最应该接触学习的。 第二阶段则是走到台前在堂前抓药,同时需要背诵一套书本,这套书基本上就是《黄帝内经》不会有什么出入。 当你背诵完《素问》后又会给你《灵枢》,直至你把黄帝内经都背诵完。 下一步不同学派就会给与不同的书,比如伤寒派肯定会给《伤寒杂病论》了、易水派肯定会给《医学启源》《脾胃论》、温病派肯定会给你《瘟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辩》《温热经纬》这类的。 也就是小金鱼她并不知道这些,如果她知道啃完那本比牛津字典还要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之外,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