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合院有个家_第一百八十四章,周济民:有我无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四章,周济民:有我无他 (第6/8页)


    虽说他之前透过信件和电话等,也大概了解到超级电脑的研***况,但肯定不如现场来得深刻,知道的细节也肯更多一些。

    超级电脑,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电脑的升级版。

    但,实际上,每增加十万或者百万的运算能力,对机器的消耗、软硬件的要求、散热等等,都是成倍增加。

    在周济民给领导们画的饼里面有提及,超级电脑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工艺条件下,采用最先进技术、工艺设计生产出来的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档次最高、面向科学与工程的电子计算机系统。

    因此,超级电脑,并不只是简单的升级版,它是一个具有相当成熟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的国家的实力体现。

    其他不说,仅仅只是目前电脑的运算能力,已经可以给导弹发射器、氢弹项目等提供相当的技术支持。

    以氢弹为例,在全球的科学界,丑国科学界已经公布了氢弹的氚氚反应和氘氚反应的大致理论。

    但是以这两个方向研发下去,没有几个亿和十多年的付出,那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氢弹这玩意儿,国外都是花费了五六七八年才成功研发出来的。

    以内地的经济实力和人才水平,十几年,恐怕都是高估的一个数据。

    在整个氢弹科研项目里,同样的充斥了留学派和本土派的学术分歧。

    当初,于敏同志就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需要大量的计算,这是一个大问题。

    当初,氢弹科研项目小组里,讨论的是从中科院借用晶体管计算机。

    然而,随着周济民研发出电脑,顿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毕竟以电脑的超高运算速度,那远不是晶体管计算机所能比拟的。

    不过,于敏同志对周济民还是有些小怨念的。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半年前,造出来的电脑,一个都不能动,全都交付给北大了。

    就因为这个,差点儿让于敏同志提出来的新型氢弹结构流产。

    为了印证这个新型结构的理论基础,于敏同志不舍昼夜,靠人力进行完成海量的运算数据。

    偏偏,于敏同志本身患有贫血等症状,每次准时准点下班吃饭,吃完饭还得拿萝卜干回实验室。

    便是因为过度劳累导致的贫血等症状,但科研项目刻不容缓,于敏同志不敢拖延,只能如此。

    如果可以早一天拿到电脑,那么他就不用因为这个而累死累活了。

    当然,周济民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件事。

    主要是他跟于敏同志没有交集,而且对方的保密程度比他还严格。

    照理说,周济民跟于敏同志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没有出国留过学的本土科研工作者。

    两人参与的也是超级科研项目,保密级别应该等同才对。

    然而,周济民太过年轻了,而且他是全才,又很桀骜不驯,所以保密也只是相对的。

    “上次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散热材料不够,导致主机运行过程中着火,后来我提出的新材料,有研发出来吗?”

    面对周济民提出的问题,伍智恒很认真地回答,表示已经完成任务了,并且在昨天完成了测试,结果十分喜人。

    “那就好,从明天开始,我们先进行一次百万运算速度的超级电脑测试,然后逐步加码。”

    周济民点点头,接着又说道:

    “按照之前定下来的计划,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电力方面,不能拖后腿,知道吗?”

    “收到,老大,我太兴奋了,终于看到曙光了。”

    没有搭理神经质的伍智恒,周济民摇头离开了办公室。

    临出门之前,看到一旁的一个身影,他的脸色却瞬间拉了下来。

    “他怎么也在这里?”

    那人却是许久没见的胡建敏,之前一直反对他在62小镇建电脑制造厂的一个学者。

    “噢,老大您说胡教授啊,他是前段时间刚申请来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