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谁愿意干(感谢001号盟主@程_达)  (第1/4页)
    万安桥。    木拱廊桥。    始建于公元1090年,北宋元祐五年。    这座古桥,前后经历过三次重建。    清乾隆七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二十一年。    分别是公元1742年、1845年和1932年。    大大小小修补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即便如此,在木拱廊桥里面,万安桥仍算不得是命运多舛的。    它甚至算得上幸运。    真正命运多舛的木拱廊桥,早就已经消失在地球之上。    有些幸存与老照片,还有些——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民国二十一年,聂广义的爷爷,还是个只有几岁大的小孩子。    那一年,万安桥第三次重建。    聂广义的爷爷年幼贪玩不懂事,吵吵闹闹倒着冲上了没有造好的桥拱顶端。    一个不留神,直接从八米多高的地方掉了下去。    自由落体。    在桥上作业的木匠,无不惊呼。    却也于事无补。    然后……    那个顽皮的小男孩,毫发无伤地自己游上了岸。    这件事情,很快在村子里广为流传。    有人说,这个小孩命真大。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古桥本身带来的神迹。    在高空落水这件事情发生之前。    村里人管这座桥,叫长桥。    长桥很长。    同类别天下无敌的那种长。    这座桥所在的村庄,被命名为长桥村。    在高空落水事件之后,这座长桥,有了全新的名字——万安桥。    从此,万安桥不再仅仅只是一座桥,还是四里八乡人的信仰。    聂广义的爷爷也因此,和这座桥,有了不解之缘。    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这座桥,一步步成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早在200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处偏僻村庄的万安桥,可能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但有一座木拱廊桥,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为过。    它,出现在一幅画里。    一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它,国民度第一。    是国宝级文物。    它就是——《清明上河图》。    用真实的笔触,在五米多长的画卷上,记录了宋徽宗时期,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汴京城内的建筑特征,都城民生的欣欣向荣。    相比另外九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堪称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特别接地气。    它,特别真实地记录了宋朝人的市井生活。    它,为后世研究宋朝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它,历史价值,甚至高于艺术价值。    和红楼梦一样,《清明上河图》也有专属于它自己的“学派”。    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囊括了社会史、建筑史、交通史、造船史、城市史、商业史、广告史、民俗史、服装史……    画卷中央,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    然而,汴水上的那座桥,虽然同属木拱廊桥,却也仅仅只是和万安桥建造技艺相似。    万安桥的建造,采用的是木拱廊桥里面,最特别、最狭窄也最成熟的子门类——编木拱桥。    这个子门类,是我国古桥梁类别中的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    全世界就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