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 石锤了,人类干的(求票求追读) (第2/2页)
这两者都是计算机,但是其中的差距,简直不可以道里计。 万年前抵达这里的人类,对可控核聚变的掌控程度,就达到了刚刚起航时的人类,无法想象的地步。 核聚变小型化已经根本不是个问题了,甚至就连微型化都不再是问题。 没错,就是微型化。 像是将真空管集成缩小到一枚小小的芯片上一样,一枚芯片上就有着几百亿颗晶体管。 当时的人类也已经将可控核聚变,做成了电池大小。 不是核燃料电池,而是真真正正的,电池大小的聚变核电站。 所谓的核燃料电池,只是利用了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地释放出的具有热能的射线,将其转变为电能使用。 但是电池大小的核电站呢?却是在电池这么小的地方,进行原子的质变反应。 以此释放巨大的能量。 可以说,一枚小小的聚变电池所产生的能量,大概相当于21世纪前半页全世界核电站五十年发电量总和的上万倍。 就这么一枚小小的聚变电池。 听着像是神话吧?不可思议吧?但是想想1946年每秒五千次计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再想想二十一世纪每秒百亿亿次计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岂不是更加神话?更加不可思议? 而也正是这样巨大的能量层级的差异,才能支撑着地球上十万座曲率引擎天文数字一般的能量消耗。 然而即便是这样,人类也越来越对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源,不满意了。 人类需要更加先进的能源。 于是人类加大了对反物质湮灭与真空零点能的研究力度。 而这颗星球,就是人类在研究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时,一不小心把整颗星球炸了的。 当然了,这颗星球也不是白炸的。 人类也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 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难以被约束,相比起作为能源来说,作为武器使用更容易。 就像是核弹一样,激发链式反应之后,丢出去就行了。 但是想要把核弹的能量约束起来,作为核电站使用,那就困难多了。 可困难归困难,该上还得上。 其实最理想的能量来源,还是真空零点能,稳定温和,而且源源不断,可惜即便以万年前的人类技术水准,也是远远做不到凭空从真空中提取量子涨落的能量。 反物质湮灭还好说,只要提取出反物质,令其在现实中湮灭,再找到一种能够收集反物质湮灭产生能量的方法,就可以了。 就像是核电站利用核能的方式一样。 虽然困难,但总能找到办法的。 毕竟人类有着大量的混沌元能,可以借助高维视角,“看”到前路在哪,不会在研究中误入歧途,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可以了。 但是真空零点能的研究,就要麻烦多了。 而且因为终点太远,就算是借助高维视角,暂时也“看”不到终点在哪,说不定就会在研究中走入岔路,误入歧途。只能先慢慢摸索,等待科技进一步发展,等到人类的积累足够了,能够“看”到真空零点能研究的前路了,那时就好办多了。 但是现在嘛,人类在炸掉了这颗类地行星,得出了反物质湮灭能量约束采集更容易实现,这个实验结果后。 就将更多的资源应用在了反物质湮灭能量约束采集的研究之上,终于算是有了成果。 成功研制出了,人类的第一代反物质湮灭能量约束采集装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