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 国家的大事,百姓的草纸! (第2/4页)
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只能说,儒学,真是将华夏的思想,一直固守在了原地。 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导致了,即便只是做出些许的改变,也能有着相当大成效。 “好!很好!” 朱元璋大喜,说道:“朕准了,明年,不,今年就可以着手准备扩大规模的事情了,同时也要多多的吸纳农学方面的人才,争取做出更加的成效。” 封建王朝,粮食永远是重中之重。 杨思义的成绩,那是斐然的。 其余的大臣们看着,那也是相当的羡慕。 能被朱元璋这么夸的人,可不多。 “谢陛下,臣定当竭力而为。” 杨思义立刻朝着朱元璋跪下谢恩。 这个户部尚书,虽然很累,但他干的很起劲。 要说这户部其实也挺奇怪的,正常是主管户籍财政的部门,有关钱的事情都得经过户部。 但因为封建社会,粮食就等同于钱,所以这农业上的事也得管。 户部尚书还有许多别名,比如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杨思义多了农学院管理,其实是挺累的,但他动力十足! “陛下,臣也有事启奏。” 说话的是刑部尚书周桢,这也是位重量级人物。 六部尚书本身的含金量就不说了,这朱元璋即位以来,律法森严,每年抓捕审判的犯官相当的多。 抓他们的人,就是刑部的人。 周桢抓过的官员数量,比现在奉天殿内站着官员数量还要多上数倍。 他在百官之中,有个“阎王”的外号。 平素里,也少有人与之相交。 周桢清楚,也乐的如此。 身为刑部主事,掌管的是律法刑罚,本就应该是铁面无私,公正严明。 孑然一身,才能让朱元璋不生猜疑。 这能当上六部尚书位置的大佬,没有一个是简单角色。 “周桢,你有何事,说。” 朱元璋简单明了的问道。 周桢回答道:“启禀陛下,臣奏请扩建刑部大狱。” 此言一出,在场的群臣脸色都是有些变化。 刑部大狱扩建? 这啥意思,意思现在牢房不够了呗。 刑部的大狱,关押的可不是普通人,大多数都是犯了重罪的犯人。 而这些人里,官员的比例比较大。 周桢说完,便低头等待着朱元璋的回答。 他没有解释什么,因为不需要解释。 这大案要案,都是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抓了多少人,关了多少人,朱元璋都清楚。 刑部大狱的牢房数量不够,这是谁都清楚的事。 “朕准了。” 朱元璋并未思考太久,准了周桢的要求。 在惩戒犯罪的事情,他向来是不遗余力的。 “谢陛下。” 周桢谢过朱元璋之后,退回了队伍之中。 群臣都压着脸色,这事对他们还是有点震慑作用的。 接下来又是一些日常的议题,比如各地的叛乱,还有一些小的灾情什么的。 朱元璋也都是雷厉风行,一一个给出了批复。 虽说百官提出问题的时候,都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