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5小农庄_第一百七十三章 牵牛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 牵牛胃 (第2/5页)

出村子,到达土地庙的附近,剪几刀烧纸,燃香点烛,放炮,跪在地上又是一通路。

    这叫“送纸”,也叫做“报庙”。

    但在许多农村,甚至这个传统的来源上。

    最常叫的还是“压纸”。

    压纸去时哭,回来不哭。

    揭纸去时不哭,回来哭。

    传说,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以四海为家,为穷人治病,他会使人起死回生。

    为了不让百姓往返找他,他对病人说:“你们不要到处找我,只需将病人的名字、地址写在纸上,压在十字路口,我路过见到,就到家去医治。”

    众人都照药王的话办,果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医治。

    人们一般去压纸时悲痛欲绝,回来时还觉得有望;揭纸去时充满希望,回来幻想破灭。

    由于体现了生死无常,慢慢就演变成了乡下丧葬的习俗。

    这趟走完之后。

    陈凌和陈泽两兄弟解下白色的孝帽,各自返回家中。

    明日天亮,各家婆娘也会上门吊丧,也会分给不同样式的东西。

    农村办丧事行孝也是有讲究的。

    如孝帽的样式,孝巾、孝带的长短,依据子女、堂兄弟、姐妹,出嫁的姑娘、媳妇等辈份也是各有区别的。

    有的东家往往考虑不周,为了一点孝礼,当场吵闹的事也是常有发生的。

    乡里有句话:叫“孝薄人”。

    容易闹笑话。

    次日。

    陈凌等王素素跟老陈家的姑娘媳妇吊完丧回家,就把碗筷桌凳打上记号,帮忙给抬了过去。

    之后,就蹬上自行车出了村。

    这次四奶奶的辈分大,是本家的陈三桂来管事,王来顺和陈国平也去帮忙记礼单。

    而陈凌本来是让他当厨子的。

    他不乐意干。

    这红白事厨子村里专门有人做,能得不少好处,他没事抢人家的活干嘛?

    这活又累,平白无故的还得罪人。

    最后陈三桂只好让他去给各个地方亲戚上门报丧。

    这倒是不错,不用在跟前捆着了。

    迎着秋风,陈凌蹬着自行车一路翻山梁,过水桥,率先抵达了金门村。

    金门村依山而建,不过两三百户人家。

    陈凌从桥上骑车入村,没几步远,便遇到了二妮儿小夫妻俩。

    两人正在院外挖红薯井呢,看到陈凌便停下手头的活,露出笑脸。

    “富贵叔,好长时间没见你了啊,要是不忙,就去家里坐坐,喝口水吧。”

    二妮儿的丈夫刘红星从红薯井上来,走到车子跟前道。

    二妮儿也跟着往家里让。

    “不了,不进家了。咱们村四奶奶没了,我是来报丧的。”

    陈凌摇摇头,说道。

    接着从胸前口袋掏出一张名单,询问:“刘广军家是哪个?这是四奶奶的大侄子,我得赶紧过去通知一下。”

    金门村以金刘二姓为主,沿着金水河的大部分姓金,剩余的则是姓刘的。

    所以还要往村内再走一点距离。

    两人指给陈凌位置后,他就找上门去了。

    老年间上门报丧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马上返回,片刻也不逗留。

    但现在早已没那么严格。

    只要不进门就行,其余是再没啥忌讳的了。

    “广军家的,这后生是哪个村的啊?成没成家?没成家给俺闺女说说,瞧这又白净又好看的,配俺家闺女正合适……”

    “你可拉倒吧嫂子,这是俺们家广军他姑村的,老陈家的后生,人家早就娶了媳妇了。”

    “啊?这么年轻就成家了啊,俺看着还不到二十岁。”

    “啥不到二十,那是人家干活少,脸皮子嫩,才显得年轻哩,跟咱们这些风吹日晒的不一样。”

    “说起这后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