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功盖诸葛第一人 (第4/11页)
会再次爆发。某次朝会,樊世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樊世打仗可以,但打嘴仗显然不是王猛对手,逐渐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情绪管理器失灵,举着拳头冲向王猛,被左右拉住。 见樊世狂妄至此,苻坚大怒,下令将其拉出去斩首。 樊世被杀,在氐族贵族豪强中引起震动,纷纷到苻坚面前告王猛的状。苻坚坚持认定治理乱世需王猛这样的人才,不但大骂诸豪强,还赏了他们一顿鞭子,这场风波才暂告一段落。 发脾气是本能,压下去是本事。樊世之死,还印证了三个道理:一是不能轻易发毒誓,特别是不能以“若不……,某就不活”的句式造句; 二是打天下靠混不吝的武夫,治理天下得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天下打下来了,随同开国皇帝暴力夺取天下的三无武夫们(除去有当官的理想)大多横死,历史学家们归咎原因,都把帐算在皇帝为其接班人扫清道路身上,却往往忽略了皇帝维持社会秩序的苦衷。 譬如,刘邦带领一帮穷哥们打下江山,朝会时,一帮大老粗酒后上朝,胡乱发言,毫无程序、礼仪可言,有的甚至拔剑砍厅内的柱子,以表达跟皇帝哥们不分彼此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刘邦闹革命时,同盟者好歹还有一些原六国的贵族,朱元璋同志可就更苦了。他的手下绝大部分是乡中吊丝,可谓彻底的四无新人,就是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谋士,充其量也不过是些类似算命术士之流的文化吊丝。革命胜利后,这帮人还超有理想,即享受革命果实--做大官。这也就难怪刘、朱二帝清洗这个、清洗那个的了。 三是,革命胜利后的武夫们要想身不横死,必须:1、本身就属文武全器型人材,情商智商样样不缺; 2、低调行事,不乱攀比。譬如,革命胜利后,封你当元帅,你要求去当军事学院院长,哪个领导不喜欢你这种低调? 3、大愚若智。即便你内心极细,也要装成个粗人,让人对你不设防。跑少林寺上当几年和尚,装点粗卖点萌,这样的不但没政敌,特殊时期连红小兵都懒得去冲击你。 这才是真正的厚黑高手。 苻坚压制了氐族贵族反对王猛的声音,但某些皇亲国戚却仍横行不法,强德,就是其中一个不知死活的。 强德,皇太后(苻健皇后)的弟弟。苻健是苻坚的大爷,你强德最多算个叔伯的老娘舅,不能充大爷。实际情况却是,此子极其嚣张,恣意妄为,酗酒行凶,欺男霸女。王猛对其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 某日,王猛正好碰到苻坚的这个舅舅- oti -law在大街上胡闹,当即决定逮捕他。待到苻坚因太后之故派人持赦书飞马赶到时,强德早已领了盒饭,而且,是被斩首示众,暴尸街头(“陈尸于市“)。随后,王猛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接连诛杀了20多个扰民乱政、横行不法的贵戚豪强。 法家思想指导下的乱世用重典的效果逐渐显现,大秦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均开始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关中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局面,百姓拍手相庆。 现在,我才知道法治的好处!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2、第二剂药:惩罚教育相结合,走科教兴国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吏治的整顿,大秦横行不法、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日趋消除,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苻坚又开始了礼治建设。也就是,设立学校办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并培养治国人才。 苻坚自幼饱读儒家经典,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王猛针对氐族人普遍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的现状,积极劝谏苻坚恢复了太学。前秦在地方创办了各级学校,招聘满腹经纶的儒家学者执教,并进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强制官员的子孙入学读书。 更难能可贵的是,身为皇帝的苻坚,每月亲自到太学一次,亲自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励学生们刻苦学习,并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 针对已不能回夜大回炉充电的高官们,苻坚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即,令高官们自学成材,如果不能通一经一艺,一律罢官为民。 脱产学习不行,学习强国app每天总得达标吧? 由于大力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并将其与官吏的选拔相结合,前秦很快就出现了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这最终会产生两个积极的效果:第一个效果是,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