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一章 士相之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士相之争 (第4/7页)

换个心腹上任才能继续控制荆州这一战略cbd。换谁呢?司马道子心里早已有谱,他选的是王忱的哥哥。

    王国宝。王国宝出身于东晋一等一的高门太原王氏,不仅如此,他的老丈人家,在东晋也是属于横着走的豪门大家。他老丈人,叫谢安。

    然而,枉谢家一世风流,选的这个女婿却实在太不成器,志大才疏、品行不端,老丈人谢安有意压制他、磨练他。王国宝一怒之下,投靠了司马道子,在排挤、打击老丈人家时没少出力。

    丞相司马道子力挺,朝野上下都以为荆州刺史位置,非王国宝莫属。

    大热必死。按正常程序,官员应由吏部发文任命,王国宝正信心满满的等组织部任命文件呢,结果,皇帝司马曜绕开组织部,连夜出了一道中诏,新荆州刺史应诏而生,跌碎一地眼镜。

    新荆州刺史,叫殷仲堪,原任黄门侍郎,即皇帝的机要秘书。

    司马曜连夜任命自己的机要秘书出镇荆州,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皇权对相权的抑制。

    司马曜成功的控制了荆州和江淮地区,但,现在作为皇帝的他死了,丞相司马道子全面控制了朝政,重用王国宝等宠臣,并试图削夺地方大员的军权。地方军阀王恭、殷仲堪等人对此局面怎会满意?

    中央与地方矛盾越来越激化,王敦、苏峻之乱还没过多少年,内战的阴云又一次笼罩在江南的上空。

    而这一切,都被另一个豪门士族出身的人尽收眼底。

    第三节九州伯与五湖长

    此人叫桓玄,桓温的儿子。

    桓温当年曾有篡位意图,因此朝廷有意对桓家进行打压,不给其后代有实权的官做,而桓玄,却偏偏有凌云之志。

    373年,桓温去世,去世前命弟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桓冲经常看着自己的座位喃喃自语:等灵宝(桓玄小名)长大成人,我就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

    自此以后,桓冲抚养疼爱侄子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两年后,桓冲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来送别。桓冲轻轻抚摸着侄子的小脑袋:孩子,这本来都是你家的旧官属。

    桓玄听后,掩面而泣。

    7岁的孩子就有如此反应,从小就是个小官儿迷。但是,在手足相残、父子相弑司空见惯的五胡十六国、两晋南北朝,桓温与桓冲兄弟之间、桓冲与桓玄叔侄之间的脉脉温情,颇令人动容,堪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范本。

    桓玄后来被封为义兴太守,大体相当于无锡市市长。桓玄郁郁不得志,登高山、览太湖时,发出了那一句著名的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父亲桓温当年是九州的盟主,我现在却只是个厅级干部,我心不甘!

    桓温虽早已去世,但毕竟曾是东晋势力最盛的大军阀,在荆州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荆楚大地,势力盘根错节,桓家在荆州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现在,桓玄目睹中央的司马道子、王国宝,与江淮的王恭、荆州的殷仲堪矛盾越来越深,感觉到自己重现父辈辉煌的机会来了。

    浑水最适合摸鱼,桓玄成功说动殷仲堪、王恭造反。造反的名义,老俗套—清君侧,被清的对象--王国宝。按照我国《民法典》中虚假意思表示和隐藏的意思表示的辩证关系,造反派的虚假意思表示是消除中央领导身边的小人,隐藏的意思表示却是,打击王国宝的幕后大老板--丞相司马道子。

    镇守京口的王恭率先行动。王恭命北府名将刘牢之为帅,率北府兵进逼首都建康。

    北府兵一来,司马道子慌了神。不过,他反应也倒快,丢车保帅,忽悠白痴侄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赐死王国宝,并派人向王恭道歉。

    这招儿,当年汉景帝也用过,以为处死了进言削藩的晁错,七国的“清君侧”之叛乱就再无理由。然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其父为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