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三个女人的爱 (第5/7页)
孙泰如果就此做官,放弃传教,可能会是一世荣华。然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孙泰在做官的同时,继续传播五斗米教,教徒遍三吴,这引起了一个豪门大家的担忧。 谢家。 谢家的大本营,在会稽(绍兴)一代,东晋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谢灵运曾经用《山居赋》描绘过他们谢家在会稽的庄园的壮观景象。如今,五斗米教在会稽壮大,引起了谢家对家族财产及人身安全的担忧。 不久,一封称孙泰要谋反的奏章,从会稽进了建康城。在豪门大家和孙泰之间,司马元显很快做出选择—杀孙泰。 孙泰的侄子孙恩逃到了舟山群岛上,得到众多教徒的拥护,随时准备为叔叔报仇。 司马元显显然没把孙恩这个流亡到岛上的道教徒放在眼里。他心里只想着怎么对付桓玄、王恭、殷仲堪等这些割据地方、不听招呼的军阀。 当年,东晋朝廷为了抗衡荆州、扬州军,组建了北府兵。如今北府兵也成了地方军阀,那只有再组建新军为中央所用。 组建新军得需要钱,钱从哪里来? 荆州、江州、雍州?不可能,那里的钱是养桓玄等人的兵的。江淮地区?也不可能,那里是养本来的中央军、现在的地方军北府兵的。那么,对不起,这项税收就只能来自三吴地区了。 三吴地区,即吴郡、吴兴、会稽。这疙瘩是富足,但再富足也经不起中央和地方士族豪门的双重剥削,三吴百姓颇有怨言。 组建新军钱的问题解决了,人从哪里来呢? 东晋实行世兵制,即把普通百姓户籍化为两种,一是民户,二是兵户,兵户世代为兵,受国家随时征调。东晋常年打仗,不是跟北方打,就是自己内部打,兵户本来就越打越少,现在又要组建新军,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呢? 司马元显还是有头脑的,他把目光瞄准了一类人—客。 客是什么?东晋的农民也分两类,一类是豪强地主在自家的庄园经济中拥有的附属农民,另一类才是国家控制的编户农民。 庄园经济中的这些农民又有两种编制,一是类似于奴隶身份的,一类是本来是奴隶身份但后被赋予相对人身自由的半自耕农,称为“免奴为客”,但这部分也不能说随便就可以离开地主主人。 司马元显就把目光瞄准了这部分“免奴为客”的人。他以朝廷的名义下了道命令,宣布赦免这部分客为自由身,可离开地主,当然,得有个条件---必须当兵。 司马元显自以为办了件妙事,把这部分人称为“乐属”,大体意思就是成为自由人后欢欣鼓舞、情绪稳定。 但是,这道命令却惹来了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反对。 三吴地区的地主们当然不乐意,大批属于自己的劳动力朝廷一纸文书就给弄没了,而且别的地区不搞,为何单单在我们这搞? 被“乐属”的客们也不愿意,好不容易从奴隶提高了一下社会地位,成了半自耕农,生活也有保障,这下好,一下子成了把脑袋拴到裤腰带上的士兵,还美其名曰“乐属”。乐你个头,以为我们傻呀,我们精的跟猴似的。 民怨沸腾,孙恩瞅准了机会。 399年11月,孙恩从舟山群岛率教徒登陆,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 继东汉黄巾军之后,道教徒的第二次大规模起义就此爆发。 东晋朝廷忙派精锐部队北府兵前往镇压,领军的一个叫谢琰,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牢之。 谢琰,一看这个姓,就知道是著名豪门贵族陈郡谢氏家族中的人物。刘牢之则是淝水战役中大破前秦王苻坚的北府名将。 在镇压孙恩起义的战斗中,孙无终将部将刘裕推荐给刘牢之,刘裕毫无征兆的迎来了自己一飞冲天的机会。 平定孙恩叛乱中,刘裕屡次充当先锋,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其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长于谋略,指挥有方,善于以少胜多,因此逐步擢升。 凡成大事的将领,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军纪严明,善于走群众路线。刘裕也不例外。 镇压孙恩叛乱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