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第3/7页)
r> 刘洁是匈奴人,安原是西域安息人(伊斯兰人种,白种人),但二人祖辈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都在慕容燕国做过官。打回老家去,衣锦还乡,这可能是二人主张伐燕的动机。 争论的结果是,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主张,因为,崔浩又一次发挥了他的专长,说服了拓跋焘。 算卦。崔浩在拓跋焘和众大臣面前展示了一下算卦技能,然后得出结论:出征,必灭大夏。 看见兔子就能算到有美女进贡,崔浩的占卜能力拓跋焘早有耳闻。这一卦,更是给了他十足的信心,接着就有了奇袭统万城,灭掉了盘踞关中的赫连大夏国,匈奴人在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建立过一个政权。 但,北魏有个匈奴人高官,却为此做过努力。此事案发于拓跋焘征讨柔然的战斗中。 征讨柔然,也是崔浩舌战群鲜卑的结果:今南方的刘宋出现内乱,元气大伤,现在再不趁机收拾北边的柔然,等刘宋缓过劲来,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443年,拓跋焘决定兵分3路分进合击柔然。东路军由拓跋焘的弟弟乐安王拓跋范率领,西路军由拓跋焘的另一个弟弟拓跋丕率领,中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中山王拓跋辰率后军作为总预备队。 拓跋焘中路军日夜兼程,准确找到了柔然可汗的王庭所在地鹿浑谷。但等了6天,左右两路军的影子都没等到。拓跋焘孤军深入,不敢贸然进攻,柔然人逃走。 更出乎意料的是,柔然人居然主动出击攻击了北魏远征军的粮道。拓跋焘只得从漠北回撤,途径沙漠,军中断粮,柔然又不断出轻骑兵sao扰,拓跋焘损兵无数。 众多怪事,使拓跋焘顿生疑窦。崔浩也感觉奇怪,派人暗中调查,没想到查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就是尚书令刘洁,匈奴人。拓跋焘还是太子时,刘洁就跟着拓跋焘,拓跋焘继位后,封其为尚书令。 “魏尚书令刘洁,久典机要、恃宠自专,魏主心恶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刘洁为人不低调,且结党营私,再加上在与崔浩的数次谋略pk中完败,太武帝拓跋焘逐渐把崔浩当宝,把刘洁当渣。 刘洁恼羞成怒,趁拓跋焘攻击柔然时,先假传诏令,更改会击鹿浑谷的日期,又唆使人叛逃到柔然,告诉敌军魏军军粮所在地,还意图在拓跋焘退军途中派人袭杀拓跋焘。 刘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盟者包括拓跋焘的亲弟弟拓跋丕、拓跋范以及一大批鲜卑贵族,他们图谋杀掉拓跋焘,拥立拓跋丕。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刘洁野心不止如此,他想建立另外一个刘氏匈奴汗国。 拓跋焘、崔浩果断采取措施,半路下达诏令—太子拓跋晃监国,解除大批鲜卑贵族的军权。 回到平城后,拓跋焘大开杀戒,一大批鲜卑贵族脑袋落地。拓跋丕“忧心而薨”,拓跋范“因疾暴薨”,死的不明不白。 在崔浩的辅佐下,拓跋焘灭大夏、击柔然,内部整肃,环顾北方,就剩下窝在西北角的北凉了。出击北凉,按说这下没人反对了吧? 结果,反对声还是很强,代表人物安西将军李顺:我多次出使北凉,那地方荒凉无比,少水,我们以骑兵为主,战马喝什么? 崔浩晃了晃一本书:《汉书》中记载,北凉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渴不死马,也饿不死人。 有了理论依据,拓跋焘出击北凉,又一次验证了崔浩的正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每次都你对,大多数人错,那么,你必然会被这大多数人捏着放大镜找错。 1.灭佛招怨。 崔浩是个汉人,也是一个儒生,在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大力推行儒家意识形态,把他所效力的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汉化帝国。 鲜卑贵族对汉化改革抵触的第一轮攻击宣告失败后,崔浩感觉自己的抱负有了实现的可能。 鲜卑守旧势力依然很强大,他们不会甘心一个鲜卑人的帝国受汉人的摆布,但拓跋焘的屠刀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战场不应该在反叛篡位领域,而应该转移,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他们最终也找到了反击的最有力武器。 佛教。 佛教是一种舶来文化,但在中国包括全世界都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