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第4/7页)

了惊人的生命力。这正好被胡族们利用,作为对抗中原本土儒学的反击武器。

    佛教在北魏的兴起,自然会影响本土儒家意识形态在北中国的地位。崔浩不是没看到这一点,但儒学更多的是一种治国方略,而非宗教,为抵消佛教的影响力,崔浩准备拿中国本土的宗教来反击,这自然就是道教。

    崔浩向拓跋焘推荐了一个道士,此人叫寇谦之,已在嵩山修道七年。

    415年,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成为北天师道的开山鼻祖。423年,他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这个北方的太平真君,自然暗指拓跋焘。

    424年,寇谦之亲赴平城献道书于拓跋焘。

    被“上天”尊为太平真君,拓跋焘自然非常受用。后来,拓跋焘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封寇谦之为国师。

    一个鲜卑人,居然被劝说成了道士皇帝,崔浩在北魏帝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崔浩头脑有点发热,想趁热打铁,彻底铲除佛教。

    拓跋焘刚开始还算冷静,佛教生命力顽强,信徒甚众,全面铲除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全面禁佛,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一件事的发生,却最终令拓跋焘下了全面禁佛的决心。

    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并向南方的刘宋王朝称臣。拓跋焘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寺院内发现兵器,遂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震怒。

    崔浩趁机进言,说寺院广占土地、荫附人口,促使拓跋焘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下令诛杀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之太武法难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封建历史上曾发生三次大的灭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合称“三武灭佛”。

    与后世的北周武帝灭佛不屠杀僧侣相比,崔浩煽动的这次灭佛行动,确实有点过了,就连崔浩极力推荐的国师道人寇谦之都看不下去了,他曾以杀僧过多,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

    一时间,朝野间怨声载道,也引起了一个重要人物的强烈不满。

    太子拓跋晃。当时拓跋晃监国,他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拓跋焘劝谏,废佛的诏书才得以缓宣。远近的沙门趁机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但北中国历经石虎、苻坚、姚兴等胡族天王建立起来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

    全面毁灭一种宗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为敏感的事件,如果强力推行,往往是祸端的开始,这点,在崔浩身上最终得到了验证。

    2.明辨姓族遭忌

    崔浩虽然为鲜卑人服务,但毕竟出身于汉族世家,对汉族士族门阀制度,总是怀着别样的感情。

    431年,掌握北魏朝政的崔浩,搞了次本无意义的社会活动。活动主题为“明辨姓族”,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

    在鲜卑国度里,搞这种东西是很危险的。因为,鲜卑的文明史太短。同为士族大姓的表弟卢玄觉察到了这种危险,劝阻崔浩不可轻为,但崔浩固执己见。

    某次,有个叫王慧龙的人(自称是王愉之孙)从江南投降过来到北方。崔浩之弟崔恬因羡慕王氏门第高贵,想把女儿嫁给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不像真正的王门子弟,崔恬就找民俗学大家、哥哥崔浩来辨别。

    崔浩一见到王慧龙,立即高兴的拍手:真正的王门子弟,地地道道的贵种。

    原来,太原大族王氏(非琅玡王氏,但也是高门),世代遗传齇

    鼻(酒糟鼻子),在江东有“齇王”之称。

    崔浩自己在家称王慧龙是贵种,无可厚非,但可能是当宠臣时间久了,对民族隔阂的警惕性放松,崔浩还在朝中的鲜卑诸大臣面前称赞王慧龙,炫耀自家招了个贵种女婿。

    鲜卑人本来就对崔浩的受宠不满,纷纷向拓跋焘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他,有“讪鄙国化”之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