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第5/7页)
拓跋焘觉得崔浩也有些过分了,把其传来一顿训斥。崔浩急忙叩头请罪自责,拓跋焘方才作罢,但对崔浩猜忌的种子已种下。 3.侍宠抗储遭恨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总理朝政,因受北魏三朝皇帝宠信,崔浩有点飘了,对太子晃总是以长辈的心态对待。 崔浩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拓跋晃不同意: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征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但崔浩仍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忘记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与皇储较劲,结果可想而知。 4.国书事件遭灭族 439年12月,拓跋焘准备修订《国书》,编纂委员会成员有:主编崔浩,副主编、中书侍郎、渤海人高允,编辑、散骑侍郎、太原人张伟,清一色的汉族知识分子。 既然是修史,自然要根据实录写,拓跋焘是这样要求的,崔浩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出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国书》修毕后,有人建议把《国书》和崔浩所注的《五经》刊刻在石头上,建个碑林,供路人观看,该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 监国的太子都同意了,崔浩也就放心的准备碑林去了。拓跋晃出于什么目的表示赞赏,史书无记载,但这种赞赏背后,一定隐含着冰冷刺骨的杀机。 拓跋鲜卑族,起源于游牧民族,历史自然谈不上文化灿烂,早期有些历史,甚至丑陋野蛮。《国书》作为史记类著作,自然要求秉笔直书,尽述鲜卑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 拓跋焘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现在崔浩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工程颇为浩大。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往来行人皆能看到。 不是谁都有呼伦贝尔大草原般博大胸襟的。本来就对汉人官员充盈北魏中枢不满的鲜卑贵族们,看到自己祖辈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个人信息被披露,皆群情激奋,到拓跋焘面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这也就直接要了崔浩的命。 正史都认为,拓跋焘之所以诛杀自己的第一辅臣崔浩,是因为崔浩灭佛招怨、明辨姓族遭忌、侍宠抗储遭恨,最终因国书事件惹得拓跋焘忍无可忍,不得不杀他来平息鲜卑贵族集团的怒气,来维护皇权的稳固。 诚然,这种说法很有说服力,并经过了翔实的考证。然而,我想,有个最主要的导致崔浩被杀的因素,被史学界所忽略了。 这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告状的鲜卑贵族,无意中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告状时机。 不在喜悦时许诺,不在忧伤时回答,不在愤怒时做决定,此警句虽然启示意义不言而喻,但人皆凡胎,很少有人做决定时不被个人情绪所左右。 崔浩被拓跋焘诛杀,是在450年7月5日。450年,对南北朝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 450年春,拓跋焘率大军南征刘宋。魏军长驱直入,直达悬瓠城下。 悬瓠,今河南汝南。 《水经注》载:“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城形若瓠然。”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汝水自西向东,折而南流,绕汝南城蜿蜒东去。汝水像一条长长的瓜蔓,汝南城则像瓜蔓上悬垂的一个瓠子,故称悬瓠城。 拓跋焘十万大军,根本没把守城的一千宋军挡在眼里,但悬瓠城军民在陈宪的领导下,顽强阻击魏军。拓跋焘十万大军围攻了整整42天,损兵7万,竟然没把小小的悬瓠城攻下,悻悻撤军。关于此战的详细过程,前文已述。 450年秋,宋文帝刘义隆想“封狼居胥”,组织了历史上著名的元嘉北伐,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把这次北伐说很不堪,但其实没那么惨。 拓跋焘虽然反击到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饮马长江,与刘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但北魏最终过不了长江,军中疫病流行,拓跋焘被迫撤军。 撤军途中,经过盱眙(今江苏盱眙),拓跋焘自恃兵力强盛,向盱眙宋军守将臧质索要美酒劳军,结果差点喝了臧质送的尿黄大曲。拓跋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