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羯石初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羯石初露 (第4/9页)

家就不要学王夷甫看石勒了,免得陷害了忠良。

    不知是不是李隆基酒色过度乱了心智,他的这个比喻显然十分不恰当,如果张九龄是王衍,那么安禄山就是石勒,日后肯定会造反。而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

    副国家级的王衍,没抓着最多算副村级的石勒,后反被石勒所擒杀,历史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这点后叙。

    魏晋以来,并州,即现在山西省大部及邻近的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汉族官僚地主们都拥有许多佃客。所谓佃客,就是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而佃客中有很多是胡人。

    石勒,自从从洛阳逃回后,正式接班父亲成了部落的村长。相比于父亲石周曷朱管理村人的简单粗暴,石勒管理村子恩威并用,很得人心,在同族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

    再得人心,威望再高,也不过是个不在编的正村级干部。作为全村的希望,石勒肩负着带领全村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几分薄地,没有牲畜,农产品价格也不高,卖切糕烤羊rou串做生意又无本钱,政府也没派驻村扶贫干部下来,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如山一样死死压着这个不大的羯族村落,如何脱贫?

    跟其他族的胡人一样,集体外出打工去吧。于是,石勒成了全村的希望,带领村里的劳动力走上了外出打工的生涯。打工的第一站,汉族地主郭敬家。

    郭敬,太原郭氏,属于中小庶族地主家庭。石勒带领几个同村人在他家做佃客,好在郭敬认为石勒不同于一般人,对其另眼相待,在困难时还能对其予以周济。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郭敬这一无心之举,也为自己和家族在日后的凶险乱世中预留了一条生路。

    人格上的尊重和经济上的照顾,最能激发人的感恩之心,石勒对郭敬的善举大为感动,干起农活来毫不惜力。一时,主仆都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

    可是,这种安定的打工生活不久即被一场意外所打断。

    西晋太安年间,一场大的饥荒突然席卷并州大地,山西一带社会动荡不安。饥荒无差别的折磨着所有人,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胡人佃客更是大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许多人乘机散走。石勒也无奈跳了槽、转了岗,投靠了另一个汉族地主宁驱。

    当一个国家处于动荡乱世时,摆在老百姓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问题,即是肚子如何填得饱的问题。依仗政府财政供给的公务员和军队,短期之内可能不会为吃发愁,可是,随着乱象的蔓延和继续,税收等管理系统的失效失能,这些人一定也会逐渐为吃而劳心。

    西晋末年的景象就是很好的例子,不仅是基层公务员,就是政府军,有的地方也逐渐无米下锅了。好在军队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束手无策,他们会凭借强大的力量,率先展开自救。如何自救?

    抢人、卖人,而受害者们,都是胡人。西晋北泽都尉刘监,一时手头紧了,就盯上了辖区内的胡人们,石勒也上了被缚卖为奴的黑名单。好在在宁驱的保护藏匿下,石勒躲过了这次劫难,可不得不又走上了逃亡之路。

    紧急出逃,没什么准备,当然赤贫的人也没什么可准备的,再加上人在高度紧张之下,身体消耗会自然加大,石勒走着走着,顿感腿脚发软、眼冒金星、天旋地转,路边的景物逐渐模糊......这明显是饥饿带来的濒死感,可是四周荒凉,除了枯树就是黄土,哪有什么可填肚子的?

    石勒瘫倒在乡间土路上。

    难道就这样饿毙于道?信命吧,我一个羯族人,中原哪有我立锥之地!石勒拼尽全力冲苍天怒吼一声,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正浑沌间,路边响起一阵嘈杂之声。突然,石勒隐约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这,难道是极度饥饿状态下出现的幻觉?石勒有些不太相信,费力睁开眼一看,却不禁精神一振。

    一张熟悉的脸庞出现在他面前。

    居然是恩人郭敬!

    原来,中原大乱,郭敬虽然出身著名的太原郭氏,可毕竟属于太原郭氏支属中的庶族地主。大乱之下,也只好带了几个仆人,外出逃难,半路听到有人喊,过来一看,没想到是快饿晕的石勒。

    郭敬赶紧递给石勒干粮和水囊,石勒一顿风卷残云,捡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